F1赛车为何舍弃一切只为速度——揭秘F1“轻量化”背后的极致哲学
全世界性能最强的赛车为何没有空调?极致轻量化与性能优化主导F1设计 车手一场比赛可脱水减重4公斤,科学高温适应成晋级关键
F1赛车的设计哲学向来简单明了——“唯快不破”,速度才是最重要的。伴随6月25日上映的电影《F1电影》(F1 The Movie)大热,全球对赛车运动的关注度迅速提升。影片中逼真的赛车场面让观众仿佛置身真实比赛,赛车手们冲过终点线后浑身湿透,汗流浃背。
作为影片制作的深度参与者,七届F1世界冠军路易斯汉密尔顿(40岁)在一档脱口秀中透露:“F1赛车没有空调,因为每多一公斤都会影响速度。我如果体重多1公斤,比赛时圈速会慢2秒。”他补充道:“没有空调的酷热条件下,1小时45分钟的比赛下来,车手一次就能脱水减重4公斤。”
归根结底,F1的核心在于“重量”和“动力输出”。赛车1公斤的差异就可能左右最终成绩。
如果配备空调,压缩机、冷媒、管道、鼓风机等将令车辆重量至少增加20公斤。这些额外重量会全方位削弱赛车的加速、制动和过弯能力。F1赛车为极致轻量化,甚至连零部件都以碳纤维材质减重,对于无法提升性能的设备,自然没有引入的理由。
除此之外,空调还会消耗发动机或混合动力系统的部分输出,对于F1赛车来说,有限的能量必须100%用于速度和空气动力表现,空调因此永远不是优先配置。
结构上,F1采用“开放式轮圈”和“开放式驾驶舱”,车内无法完全密封,没有“锁冷”空间。赛道高速行驶下,空调的实际冷却效果也大打折扣。
因此,F1选择优化刹车、引擎、电子设备等的空气动力冷却设计,并为车手配备可穿戴降温设备进行替代。常见的手段包括冷却背心、含冷水的饮用系统(饮料系统)、头盔内空气循环系统等。
赛车驾驶环境之恶劣堪称“炼狱”。即使在韩国本土耐力赛中,驾驶舱温度也会轻松飙至50甚至60摄氏度。Ajou motor大学教授朴尚贤表示:“不仅仅是F1,参加国内耐力赛的车手赛后也能减重2~3公斤。赛车内部热量极高,很容易造成身体大量失水。”
同时活跃在职业赛车界的汉阳大学经营学部教授李恩静也谈到:“比赛结束后,全身都会被汗水浸湿。水分流失通常达1~2公斤。”但她强调,这种因脱水造成的体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健康风险,“水分只是暂时流失,只要赛后及时补充,不会有危险。”
朴尚贤教授同样补充道:“职业车手对身体状态准备极其周全,对体重波动早已能适应。短期脱水很快就能恢复。”
高温适应,也是职业车手训练的关键任务之一。李恩静教授举例:“我个人也会在炎热天气坚持跑步,逐步适应高温环境。”
比赛时,车手心率可飙升至170bpm罕见高位。F1车手的表现,最终取决于车辆与设备冷却效率,以及他们的体能、心肺耐力和专注度是否能经受高温考验。
值得一提的是,F1赛车造价同样“惊人”。据悉,一辆F1赛车,从研发、设计、制造到零件、测试等全流程,总成本接近270亿韩元。相比“舒适性”,轻量化、动力提升、空气动力学优化,为了0.01秒的突破才是至高追求。
这也解释了为何全球巅峰性能的F1赛车里,偏偏没有空调——这种“性能至上”的极端取舍,是F1作为“只为奔跑而生的机械怪兽”的最佳证明。
本文由AI辅助从原始韩文版翻译,并由以母语为母语的记者进行后期编辑。
照片=红牛